一个年龄80 的牧羊人,如果在今天的社会,很有可能连行动都成问题;尽管这个80岁的人在他生命的前40年里面享尽荣华富贵,学尽王宫的一切学问(《来》十一25、《徒》七22)--但毕竟在旷野牧羊40年之久,如果换在今天,别说40年,就是4年,社会经济科技都肯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怎么可能跟得上社会的变迁?但是神要锻炼一个人,磨练他的意志,养成他的品性,40年不可能白过的。
诺亚经过一百年一边造船一边被人嘲笑误解;亚伯拉罕从富裕的大河一边搬迁到完全不了解的迦南之地;以撒被当作祭物放在柴火之上;雅各被拉班七次改动工资劳役二十年之久;约瑟被卖到埃及,从父母所特别疼爱的幼子变成奴隶,从奴隶变成管家,从管家变成阶下囚,又从阶下囚变为宰相--心血少一点都承受不了这种高低起伏的变迁--一直到了摩西。
神无不在他所要使用的器皿上大动雕刻考验之功。成熟应该是各方面有相当的稳定表现,而不是单单只擅长于某些方面,不然,以摩西一个饱学有才的埃及王子,未来法老,为神做大事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记得电影《十诫》里面,当摩西从一个养大他的女仆那里得知自己其实是以色列人之后,心里才充满了对仍然作埃及人奴隶的弟兄姐妹还有生养自己的母亲的同情以及愧疚,所以有《出埃及记》中摩西去探望弟兄的一段。但是心里一厢情愿去作以色列人救星的摩西没有马上被接纳,反而被人说成是想要成为王子和审判官(士师,《出》二14)。
神的磨练这才真正开始。经过40年,神才让这个当年满腔热血而如今却是满身羊臊的老头子开始做事。这个可怜巴巴的摩西被岁月以及旷野还有他平凡的事业磨得除了好奇心(《出》三2)却不大敢于担当而且拙口笨舌的,三次说自己不能成事,推托责任(《出》四10、六12、六30)。神却用神迹奇事以及他说预备替摩西说话的亚伦,最终让摩西举家大小回去埃及。
插一个题外话:不知道如此说合理不合理--神所要成为他器皿的人,不一定要有大能大智(其实也有,但不见得以此为最重要),也不是那种谦卑到自卑(谦卑就好不要自卑)的人,而是一定要有最起码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好奇心不管神在这个人面前行任何的大小事情,都不可能差得动他。
至此,摩西活了80年才到算是被磨造得差不多,神开始要用他作为器皿的时候。当然,《出埃及记》后面也有更多摩西被锻造和行大事的记载。
但是,出埃及的第一站,就是非常场面宏大死伤惨重的十灾。每当我读到神借摩西把十灾降在埃及的时候,或者是大卫因为数点民数而导致很多无辜生命葬送的时候,都会发出和大卫一样的呼叫:“这群羊又作了什么呢?”(《撒下》廿四17)但是神从来没有直接回答这样一个又一个让一般人觉得头疼甚至对神的慈爱大起疑心的问题。反而是从另外一个人--他看到“该死”的人没有死成功--的经历来告诉我们:“这棵蓖麻,不是你栽种的,也不是你使它长大的,一夜长成,一夜死去,你尚且爱惜它,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晓得分辨左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且有许多牲畜,我怎能不爱惜呢?”(《拿》四11-12)。
值得我们学习的反而是犯罪之后的大卫。他知道自己是被神所拣选的,有着很重要的使命,但是自己一次两次肉体情欲发作,奸淫杀人,让神在仇敌面前大得亵渎的机会(《撒下》十二14)。尽管他也不知道自己刻苦己身禁食祷告是否能够救回那个患重病的无辜孩子,但是他勇敢面对自己该负的责任,绝不再作那挡住水流的大蛤蟆(牧师博文),重新振作,认罪悔改归向神。
神允许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经历,除了经他的手亲自量过不会差错以外(《林前》十13),还都是为了成就他的计划的(《诗篇》)。不管是圣经,还是我们今天所处的一切环境遭遇,都有我们打破脑袋都想不明白的事情。让自己在这些事情上却步、怀疑神,还是停止犹豫,勇敢相信--这是一个很难决定却又只有一个明显答案的选择题。
1 条评论:
最近認真的生活, 覺得讀經是種享受。“日光之下無新鮮事“
所多瑪、珴摩拉、髑髗地吼叫的人... 其實離我們沒有很遠。有智慧去分辨, 跟有愛心去禱告, 都是困難的... 先學約瑟的堅忍, 再學摩西啓程的勇氣... 因為神還在等待萬民得救不是嗎?雖然我想放棄, 但希望小組能替我禱告, 我相信我昨天的眼淚真的是出自聖靈...太不可思議, 那些平常欺負我的同事, 你們放棄了得永生的機會關我什麼事?平常他們如何毀謗我我都沒感覺了, 卻因著他們丟掉了福音單張而落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