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星期四
冬至的守候
这几节经文描述和马太福音末世描述非常相像。朋友相卖,家人彼此不能相信。弥迦名字的本意就是"谁是神",在末世一切的混乱和灾难当中,人不免问谁是神,神在哪里。
但是经文马上告诉我们:Micah 7:7 But I will keep watching for the LORD; I will wait for the God who delivers me. My God will hear my lament.
我的心等候神,胜似守夜的等候天亮!耶稣且在福音书中应许,为了选民的缘故,这些时候将会缩短(太22:24)。
今日祷告:主耶和華阿,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 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話。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詩 130:3-6)
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
我的祷告
这一年找工作的过程中,起起落落,从骄傲到自卑,从失望到习惯,我似乎已经麻木了--不就是工作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德国找不到,回中国机会有的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话虽这么说,心里面却总是不甘。尽管作出了如果不能留在德国就把妻子还回到她父母身边的“伟大”决定,但是不能“衣锦还乡”,别说是妻子,我自己也是耿耿于怀的。表面上纵然若无其事,内心深处的压力大到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程度。更甚者,惯于压抑感情的我,根本不知道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让压力得以宣泄。
一次和妻子祷告,我说感谢上帝给我生性平稳的个性,让我不易于波动起伏。妻子听后就说:我就像一个人买了一套复式的房子,却不愿意花钱安装楼梯上去使用阁楼,一直自我安慰“我有阁楼,我很幸福”。她说我平时净说自己有多爱上帝,却在关键时候不去完全放手让神来管理--我只是用我的理性去爱上帝,但是上帝希望我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都要完全把自己放在祂手中,像一个孩子一样毫无顾忌地顺服上帝的带领。
我想:非要这样不可吗?已经30岁人了,怎能像小孩子一样撒娇?而且难道非要撒娇一样去求,上帝才能知道我的所求所想吗?我头脑中、神学里,全能的上帝是不需要我如此歇斯底里的。
然而,上帝给我机会,让我在短时间之内痛哭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借弟兄的车开的时候,不小心在倒车的时候撞了电线杆,凹了,掉油漆了。经验告诉我,没有300欧元是不可能搞定的。我和妻子才决定不再接受家人的支持,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天我还是惯性的压抑感情,希望借着祷告可以帮我找到出路,找到平衡。但是当抱着妻子,听到她说“哭吧,哭了会好过一点”,我的眼泪才像缺堤一样倾泄出来。
第二次是周五面试之后,我的感觉差极了。一来这是目前仅剩下的一个面试了,二来我觉得自己没有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坐上火车后我给牧师打电话,问道:如果上帝给了人机会,但是人没有把握好,会怎样。牧师说,如果这个人的心是在上帝身上的,上帝不会丢弃他。他没有说完,就觉得我问的不太对劲,电话这一边的我已经开始痛哭起来了。我觉得自己没有珍惜上帝给的机会,能不能得到工作已经不是最重要,但是如果我一再把上帝所预备的机会放过,我该如何面对祂?这次哭泣让我得到部分的宣泄,也感觉轻松了少许。然而,我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在稍晚的时候当我和我的“约拿单”通上电话时,再次的哭泣才让我感到舒服一点。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时我发现身在国外的好处之一是,别人不会知道你说什么、为什么哭。在只有陌生德国人的火车上,我可以毫无忌惮地哭。
哭泣之后,我的大脑没有那么一团浆糊了,我也知道我不是在用眼泪求情、撒娇,但是上帝让我看到我把祂限制在我的理性和神学里,我知道神的大能,却没有办法放手让祂管理我的全部。我心里面那些自以为宝贵的自尊和坚持让自己承受了无形巨大的压力。我知道我可以看到上帝更美的荣光,却甘心只停留在底层,不愿意更上一层楼,去摸到祂。眼泪不会给我换来一份工作(如果有那是神已经预报好了的),却让我从身体到心灵得到释放与平衡。
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是主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你们要谦卑柔和;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我们心里必得享安息。我以为自己已经把重担交出去了,但是实际上却紧紧握着没有放开。我感谢主祂没有给我一个能抽烟喝酒放纵的身体,让我采用一般的方法来“释放”压力。当我向主求的时候,祂用我所不屑的方式得到解脱。祂是奇妙。
有时候,理智、圣经知识以及神学架构反而成为我们对上帝认识的障碍。因为我们喜欢用已有已知的去认识那万有和未知的。但是这位创造万物的神却远远超乎这一切之上。哈利路亚!汽车的修理,神在老早之前就安排一个邻居住在隔壁,用我可以接受的价格修理好了。工作还没有下落,但是我深信神的安排是最好不过的!愿荣耀归于神!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从柬埔寨踩死人事件引发的思考
当时在火车上的第一感觉是,真的可以踩死人(恕我太幼稚、天真以及健忘,之前Düsseldorf事件死亡19人已经从脑海中挪去)!再想一下类似的事件,于是google关键字“朝圣踩死人”,出来的是各种不同时期的报道,有印度朝圣死伤过百人,麦加朝圣踩死人。原来“朝圣(Pilgrim)”一词本来就是带有宗教目的的外地旅行,理应充满神圣的味道,但是却每年(!)、各处(!)不断重复着惨剧--原来是神圣的时刻以及神圣的旅行,到后来却一再出现混乱、哀伤以及死亡。
基督徒也有“朝圣”,教会前不久有几个家庭跟着德国教会的弟兄姐妹前往埃及、以色列进行“朝圣之旅”,但是可能耶路撒冷朝圣的旅行已经非常成熟的关系,他们都平安地回来而且带来美好的分享。我也中视频资料上看到朝圣过程,其中有很多意大利天主教信徒一同抬着十字架走耶稣当年的“苦路(via Doralosa)”,藉此缅怀耶稣当年所受的痛苦。TVB的基督徒女艺人蔡少芬也曾经在一个特辑当中背着十字架走苦路。
对于这种朝圣,我当然认为是旅游意义大于一切:明年如果我还能在德国,我会报名和教会的弟兄姐妹一起去耶路撒冷。至于“苦路(via Dolarosa)”以及圣经中耶稣说“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其实是真正活在每一天,每一步,而不是在耶路撒冷。更何况我看的那个纪录片说现在旅行者走的苦路,和真正当年耶稣所走的还不一样呢(不过话说回来,这是Spiegel TV的纪录片,经常出现似乎很理性却否认基督信仰的言论)。
不管如何,昨晚看到报纸,第一反应居然是圣经旧约里面所记载的几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这里举几个例子:
《撒母耳记上》14章,约拿单引动来攻击的非利士人自相残杀;
《撒母耳记上》30章,大卫用400人驱杀非利士人,“从黎明直到次日晚上”;
《列王记下》6-7章,撒马利亚城被围困,以利沙预言解困;
《列王记下》18-19章,以赛亚预言耶路撒冷被救;
还有我想起来但是一时找不到的记载。这次柬埔寨的悲剧只是让我见识了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在混乱的场面之下,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正如约拿单在《撒上》14:6说到:“或者耶和华为我们施展能力,因为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
同时,我也不想借这个机会借题发挥,要用其它宗教庆典踩死人的悲剧来证明它们如何有不好的地方(某些极端的信徒会如此认为)-- 事实上,耶稣说:“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人比众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这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路加福音》13:2-3)!”
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柏林一小弟兄对周孔道牧师师母的回忆
那时候正是我和其他几位弟兄姐妹准备接受5月份洗礼的日子。我记得周牧师讲道的时候虽然带着上海口音,但是字句清晰,给像我一样刚到海外、刚刚接触基督信仰不久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泰山村的传道、师母在香港的传道经历,就算不借助《珍珠之歌》的传神记载,这些为了信仰而作出如此大牺牲的却又经历神奇妙作为的各个故事在我也仿如历历在目,使我惊叹不已。不久,我和其他9位弟兄姐妹也借着周孔道牧师的施洗,正式归入神的名下,成为基督门徒。
几年前接到周牧师回天家的信息,我曾对我的新婚妻子说,这位牧师就是当年为我洗礼的牧师。如今再次接到周师母的问候代祷信,一些经历又使我不禁眼睛发涩。正如周师母在信中所说,她“这一生虽坎坷,但也经历神奇妙丰富之恩典”,这实在是最好不过的生命见证了。
正如珍珠是蚌历经磨砺之后的美妙结晶一样,神必定也同样使用牧师师母的经历激励不少主内兄姐,写出一首又一首的“珍珠之歌”。正如诗篇五六8所记:“我几次流离,你都计数。求你把我眼泪装在你的皮囊里,这不都记在你册子上吗?”
当年,周师母在主日学所教导我们这些刚刚信主的小羊的一段经文,并且用她自己所作的曲调来帮助我们记忆,我想藉此来结束这篇简短的纪念文章:
“祂按心中的纯正牧养他们;用手中的巧妙引导他们。”(诗七八72)
附周丁菲比师母的问候代祷信
2010年轉眼又將成歷史,今年早些提筆給愛及關心並常為我代禱的你們寫每年聖誕節之代禱函,因我會在十二月二十ㄧ日到明年一月四日去上海老二學望家住兩週,也有老大老三各家飛至上海“家庭聚會”,他們都很忙,所以只同過聖誕節兩三天,又各奔西東。我這ㄧ生雖坎坷,但也經歷神奇妙豐富之恩典(在珍珠之歌)已見證過.從2005年底至今,我與牧師各自病倒,直到2007年8月27日牧師被接回天家,因為2007年一月底發現得了胰臟癌. 2月20日開刀才發現有兩種癌,另多了十二指腸壺腹癌,而且已經傳到淋巴,被判只能活3~6個月,本擔心被我照顧太周到之牧師必承受不了我先離世之打擊,神既先接他走一步,自忖也會隨他而去在天家相聚。
真沒想到我竟然還活下來,在定期追蹤之下,今年9月份發現轉移至肝部及腸繫膜血管,開刀不容易,我又拒絕化療(因2008年嚐過那苦痛)又被判只能活3~6個月,當天我笑了,醫生問我笑什麼?三年多前美國的醫生也如此說,我現不是活得好好嗎?醫生誇我“妳真勇敢,真偉大”,我說我並不偉大,我ㄧ生所信靠服事的耶和華真神才偉大。話說回來,久病,各種對癌之知識書籍,雜誌,演講會看多了,聽多了,深知轉移比頭次發病更危險之事實及存活率這方面的知識我有,猛然省悟自己浪費了太多時光,2008年在台剛做完十次之化療,因學信要搬高雄我才休息半個月就趕回美國,化了整整一年兩個月,才整理,送掉,捐掉所有家當,去年9月返台住進養生村,仍進進出出醫院(因我從頭頂到腳底都有毛病,化療傷了我的頭腦,記憶力極差,雙眼開刀至今仍不甚理想。)而今猛然醒悟,我寫“珍珠之歌”續集心願未了,卻時間緊迫,感謝神感動並預備﹐我們第一間開荒設立的泰山教會美門堂將組成團隊,幫我圓夢。由我先寫大綱﹐此次真的是口述﹐上冊是我多年逐漸寫登在各刊物上﹐再口述為編者知先後次序﹐明年,美門堂將慶55週年﹐盼那時能出版。我深信神會保守我,我請求愛我認識我之你們助我一把,可否請撥冗寫你們對我或牧師與我之認識感想等﹐請寄來我養生村我想把它放在續集內﹐務必請照真實寫不必誇大﹐因我盼此書能如珍珠之歌前集榮神益人。前集安慰感動不少人,甚盼,續集仍有此效果。我現仍有機會被邀至各教會講道,作見證﹐高舉主名﹐神把我擺在養生村也有美意﹐但願藉我賜恩福與所接觸之人。我白天看病,探訪病人,與人禱告﹐或聽健康講座很少在房內﹐(盼以後盡量減少外出)晚上七點半一定在。
我仍過得很好,請用禱告支持我﹐我向主求﹐讓我〝活得有見證﹐死得有見證〞﹐我的為人待蓋棺論定吧? 我也正在趕寫遺書中﹐(雖在美國已立一份)醫生說我血管若暴破會出血﹐將吩咐孩子不必急救﹐死後如牧師捐器管眼角膜﹐祇要一個孩子到場就火化(用最便宜之棺﹐骨灰罐﹐看是否帶回美國或把牧師的帶回台灣﹐栽兩棵樹﹐樹葬,盡量少花錢在我身上﹐所在台灣之錢﹐奠儀全部轉贈慈善機構轉送台灣窮人﹐算我對台灣之一點心意﹐我雖生在台灣﹐但出國四十多年﹐現在台灣享受健保許多好處,覺得虧欠台灣﹐我所獻上的心意﹐雖祇是五餅二魚﹐求主擘開使之發揮更大用處﹐但願因我之拋磚而引玉。請為我禱告。你們都好嗎?請給我你們的消息,時在禱念中,相信主也必有豐富恩典在你們的家中。此頌 主恩滿溢
主的使女 周丁非比上
2010年11月2日星期二
2010年10月28日星期四
这一条路
轻视、自满
我从来没有想过找工作的时间可以这么长。尤其是在年初,当我随意写出两封求职信就得到两个面试邀请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条件应该是不错的,硬体、软体、实习经验等等,我想,应该不久就可以开始人生的另一阶段,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然后在业余时间服事--就像很多其他弟兄姐妹一样--或许我还会考虑奉献。
就算第一个在Mannheim的面试感觉不好我也没有什么想法,反而担心如果好了我该怎么办:搬家?整天出差?以至于当Merck打电话来邀请我去面试,我非常放心地告诉HR我当天有移民局的Termin,能不能再给我一个时间。
没有想到,机会一过去,就迎来了长达三个月的等待。
必经之路
似乎每一个求职的人都会面对这样一个经历:投简历、收拒信、再投简历、再收拒信,长此以往。不再会有因为收到拒信而郁闷半天的感觉,拒着拒着,就习惯了。我已经忘了追求一段爱情失败时候的失落感,但是我却多了很多被拒绝的经历。
我要正视这些经历,将来可能不会再有,可能我要成为别人的指导。我认真学习怎样写好看的简历,怎样寻求求职顾问的帮助,找德国友人修改语法。终于4月份到了,我才得到三个月以来第一次的电话面试。很多第一次接着来了,在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却梦寐以求的BASF,经历了电话面试,人事部面试,最后还被邀请参加AC--我重新觉得,我还是很有希望的。
在这些过程当中,君君充当着一个鼓励者的角色,在我失落的时候,她的安慰都很重要。
绝处逢生?
虽然BASF的经历随着世界杯的落幕也一起结束了,我和君君也顺势计划一次瑞士的旅行散心,在开始拮据的经济环境下,我们一起去了Interlaken三天。
在旅行结束前峰回路转的接到一个烟草公司的面试邀请,当一切安排就绪之后却因为我不是一个会抽烟的人而失去机会。所谓绝处逢生,是出现一些从来没有想过的好机会,譬如BASF再一次联系我去面试一个不错的位置,汉堡一个公司也发出邀请。熬过8月份这个我一年当中最痛苦的一个月(因为不断地投不断收拒信,也有两次柏林的面试,虽然看似有机会却都不是我喜欢做的,觉得自己非常屈就,非常不情愿--当然最后也没有成就;也是等待9月份所期待的面试通知焦躁),我在9月份完成两个重要的面试。重要不在于结果或者工作机会如何,而在于我看到第一,自己还是比较擅长用英语交流;第二,不管我将要去到哪里,都有很大的服事的需要--这也让我对于回国的恐惧以及不情愿起了安慰剂的作用。
去向
当君君也开始面临崩溃的时候,我却反而镇定了。从大大小小的祷告中,我非常确认我一路走来有上帝陪着,所以不管到哪里都不是最重要的。最后我对自己说,我把君君带来德国,如果我没有本事让她留下来,我就陪她回去山东定居。她对我的决定很感动。虽然她说可以为我在山东找到关系找工作,其实如果回国,做什么已经不再是最重要了,因为我没有本事说服一个德国公司给我一个职位(虚荣心完全瓦解)。
祷告
之所以说祷告的应验或者上帝的垂听,是从两个事情上看到的,简单说来就是我和君君同心合意为小组的人数祷告--夏天的Sommer Loch非常影响我们小组的聚会,但是上帝非常奇妙的把人带到小组--虽然人数并不是一个小组健康指标,但是我们实在看到上帝怎样answer我们的祷告;另外一个是比较小的事情,我们同心合意祷告寻找一个丢失的钥匙,当我们和丢钥匙的邻居的心因着祷告而得到安静的时候,不到半个小时,钥匙就神奇的被找到了。这是两个非常深刻的祷告经历,所求的事却不一定非常震撼。
在8月份收到BASF的面试邀请的时候,我们曾经同心合意的向神求这个位置--要且只要这个位置--那是“客西马尼园”式的祷告:上帝啊,我们很喜欢这个位置,如果可以,求你把这个位置给我;但是不要按我们的意思,乃是要按着你的意思。
当时的“客西马尼园”式的祷告感觉是那么的迫切(祷告时候却没有明显的平安,反而是不安),后来当我在Oldenburg这个城市面试完去见以前小组组长淑艳的时候,明显感到这个城市福音的需要,而且也知道淑艳在团契里面要大家一起为我能够因为得到这份工作而移居Oldenburg而祷告。我虽然觉得面试时候表现非常不好,但是却暗暗猜想神会不会额外开一条路呢?那确实是非常矛盾的一种想法。
现在想起来我不禁莞尔,因为神的answer是这样的奇妙,我不仅没有得到Oldenburg的工作位置,路费住宿的报销还比以往要耽搁;但是我却明白了更重要的道理--如前所述--不管去到什么地方,我都是一个服事神的人,都有我服事的位置。祂也实实在在地应允了我们的祷告:“乃是按着你的意思”。
神的道路实在高过人的道路。
尾声
不管是见证文章,还是我的求职道路,都已经慢慢靠近尾声了。
我当然继续求职。而且教会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求职团队,由另外一个弟兄(那时候还是福音朋友)和一位姐妹组成。我们彼此交流求职经验,我自己的眼光也得以开阔。我更加甘心接受那种被派回中国的位置,我报名参加CCD,也尝试通过再读一个MBA来开路。
当另外一位同样苦于找实习的姐妹奇妙失而复得地得到一份新加坡的实习的时候,我也重新找回多年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经文来带领自己面对一切:
“你若行得好就必蒙悦纳,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你们前,牠必恋慕你,你却要制服牠。”
在没有一个让“人”满意的见证似乎不算什么好见证,但是我的见证不要要证明爱神的人会在生活中有多么的成功如意,乃是要证明信实的神是如何带领爱祂的人一路走下来的。
愿荣耀归于神!
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
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
Sammuel's Creative Garden(SCG) I
我第一次觉得有一些创意可以商业化,是在08年初当我正在参加Innovationswerkstatt的时候,在创作use cases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我的一些创意尽管和我正在做的project无关,但是却是有可能被improved,然后变成实用的商业模式。当时我尝试通过一个高中同学的男朋友(现在是老公了,听说快要去美国了),想把我的idea跟Google分享,但是后来却不了了之了,自己热情也冷淡了。
The ideas followed, might not be the first one, but at least, I figured them out myself, I will also tell you how did I got these ideas.废话少说,马上开始。
创意I Google大富翁
来源 Google Geotagging Service + the Monopoly Game
2008年初,Geo service还不是非常流行,那时可能只是一个有潜力的商业模式。我当时就想,如果可以一边走一边玩,把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那该多好玩。譬如我走在Strasse der 17. Juni,看上这个楼,我的game里面还没有人购买这地皮,我就可以用虚拟货币“买下”,游戏模式与大富翁类似,在一定时间之内比较胜负。奖励可以是虚拟货币,也可以是Sponsor的礼金券。
这一类游戏的可扩展性非常大,更加可以加入当时就流行的虚拟游戏元素,或者论坛元素,不过后来有了Foursquare之后,我当时这个想法的雏形已经被实现了。刚刚让我狠下心开始写下这些东西,就是看到TechCrunch上报导有一个模式和Foursquare很类似的GeoGame叫做SCVNGR,用户突破500,000,funding接近5M美金。
现在先写到这里,小组马上要开始,看看下次什么时候再写下其它idea。
以扫妻子名字的问题
经文
《创》二六34: 以扫四十岁的时候,去了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为妻。
《创》二八8-9: 以扫就晓得他父亲看不中迦南的女子,便往以实玛利那里去,在他二妻之外,又娶了玛哈拉为妻。她是亚伯拉罕儿子以实玛利的女儿,尼拜约的妹子。
到此为止,记载以扫现有两个妻子,后来当雅各离开之后,他再娶了第三个妻子。
《创》三六2-3:以扫娶迦南的女子为妻,就是赫人以伦的女儿亚大和希未人祭便的孙女、亚拿的女儿阿何利巴玛。又娶了以实玛利的女儿、尼拜约的妹子巴实抹。
显而易见的是,同是以实玛利的女儿、尼拜约的妹子,一处被称为玛哈拉,另一处被称为巴实抹;而这个“巴实抹”却又是以伦的女儿。问题如何解答?
答案参考:
- 巴实抹的意思
The name Bashemath (correctly Basemath) probably comes from the Semitic word-stem b-s-m, meaning “fragrant” (for example, besem means “balsam” in Hebrew). When you add the Hebrew feminine ending –ath, you get Basemath, “fragrant woman.” The possibility exists that Mahalath (daughter of Ishmael and sister of Nebajoth) and Adah (daughter of Elon the Hittite) were both given the nickname “fragrant” (Douglas 1982: 124). In other words, the Bashemath, daughter of Elon, in Gen. 26:34 is the same as the Adah, daughter of Elon, in Gen. 36:2, while the Bashemath, daughter of Ishmael, in Gen. 36:3 is the same as Mahalath, daughter of Ishmael, in Gen. 28:9.
(http://www.rae.org/esauswives.html,search „Essau‘s Wives“)
- 阿何利巴玛的复杂性
Aholibamah the daughter of Anah, the daughter of Zibeon the Hivite; the daughter of the one, and the granddaughter of the other, it being usual in Scripture to call grandchildren children, for Zibeon and Anah were father and son, Genesis 36:24; and the Samaritan, Septuagint, and Syriac versions read here, "the daughter of Anah the son of Zibeon": there are an Anah and a Zibeon who were brethren, Genesis 36:20; wherefore Aben Ezra supposes that these two brothers, or the father and son, lay with the same woman, and it could not be known whose child it was that was born of her, and therefore this was called the daughter of them both. Jarchi supposes this wife of Esau to be the same with Judith, Genesis 26:34; but not only the names differ, but also the names of their fathers, and of the tribe or nation they were of.
(http://bible.cc/genesis/36-2.htm, search „Essau‘s Wives“)
所记载阿何利巴玛到底算是“祭便”的孙女、“亚拿”的女儿,还是“祭便和亚拿”的女儿,就非常吊诡:因为在《创》36:20这二人算是并列被称为“西珥”的子孙,但是24节却称亚拿是祭便的儿子。
- 到底以扫有多少个妻子
3.1 有一说是三个,根据是36:2说以扫娶迦南女子为妻,这个和这个,然后再娶谁谁,前后一致,这个说法必须承认,亚大有另一个名字“巴实抹”,根据“1”是“芳香女人”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称号、昵称,随丈夫的意思给自己的妻子;同时,26章的“巴实抹”同36章的“亚大”都和赫人以伦有关。
而后来以扫娶了以实玛利的女儿、尼拜约的妹子“玛哈拉”之后,就把“巴实抹”的称号(昵称)给了“玛哈拉”,所以“玛哈拉”(28章)后来又被称为“巴实抹”,而亚大则恢复原来的名字“亚大”。
这个解释OK。
3.2 另一个说法是四个(参考“2”的网页),犹滴是第一个,而且是“赫人”比利的女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了,所以在36章的时候,同样是赫人,以伦的女儿,从前有昵称“巴实抹”的,实际称作亚大的荣升为第一夫人,所以在36章在以扫的妻子中排名变成首位了,而以前的犹滴则不见了(死了?休了?)。
如此,以实玛利的女儿、尼拜约的妹子“玛哈拉”荣升第二位,也继承“巴实抹”的昵称。
至于关系紊乱的祭便和亚拿的女儿“阿何利巴玛”则是第四个妻子,虽然在36章排名第二,但是却是“阿四”,实际上她也是“希未人”,和“赫人”不一样。
总结:其实上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重要,搜索上面关键字的时候,有找到犹太人的典籍,加入各种传说,如以扫娶了以实玛利的女儿是阴谋夺取以撒和雅各的产业的说法。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从以扫的婚姻来看基督徒的婚姻上,这是另外一个话题。